引言
未來學校的建設是為促進友善空間和促進人的發展,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應以人為本、以學為中心,建設實用的、適用的學習生態式的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校園。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作為育人場所的校園空間有必要進行重構以滿足未來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最早以“未來學?!泵膶W校于2006年成立,由美國費城學區和微軟公司共建,在學習空間方面綜合考慮了燈光、墻壁、自然光線、空氣、節能、家具、技術等因素,建成了學生隨處隨時可學、空間多用途可拓展的環境,支持無邊界學習和協同管理的環境。 美國費城“未來學?!?/p> 隨后,各國啟動未來學校建設項目或計劃方案。我國的未來學校建設探索始于2013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啟動的“未來學校計劃”。2017年,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啟動“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 未來學校的特征 《中國未來學校白皮書》提出在學習空間、學習方式、課程體系、組織管理四個方面,未來學校呈現出更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成長的特征。未來學校為教育教學服務,受時代環境的影響。 《中國未來學校2.0:概念框架》中明確:新時代會出現新的學校形態,并重新定義“學?!薄皩W習”“課堂”“學習路徑”等概念。設計未來學校的核心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 基于此,未來學校的建設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包含物理建筑、網絡建設及校園整體設計等,讓學習隨時隨地發生,讓學生健康幸福成長、全面發展。 學習空間建設理念 從整體視角探索各類校園學習空間、人和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并根據各種學習場所的結構化程度將學習空間進行分類,再結合學習空間是否虛擬化,可分為正式的、非正式的物理空間和網絡學習空間。 未來校園建設趨勢 學校是育人場所,未來校園建設要圍繞教育展開。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報告,提出教育4.0全球框架,包含八個關鍵特征: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發布的《“未來路線圖”實驗學校發展指南1.0》,指出要構建高維學習空間,通過四個向度的變革,組合變化構建靈活的學習場景,支持靈巧學習方式并推動現有教學方式變革,實現教育從低維向高維的躍遷。 OECD發布《面向未來教育:未來學校教育四種圖景》報告,針對未來20年的教育提出了四種學校教育圖景:學校教育擴展、教育外包、學校作為學習中心和無邊界學習。 綜上,未來校園建設趨勢將聚焦在以人為本、以學為中心、支持教育場景和學習的發生、空間開放可重組可延展、技術賦能、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融合、綠色生態、無邊界學習、學習生態系統、多方參與規劃設計等主題。 未來校園建設面臨的挑戰 未來校園建設以教育為出發點,但物理學習環境的建設過程中存在建筑學和教育學之間的空白地帶,在具體實踐中也面臨諸多挑戰。 1 ● 教與學方式變化快——形成教育模式慢 教與學方式能較快地適應社會發展,如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緊急開展在線教學,但要找到在線教育規律進而形成在線教育模式或在線教育理論則需要很長的時間。實現教與學方式變革的基礎是學習環境的構建。 因此,未來校園建設要站在學校教育教學長遠發展的角度進行整體規劃。 2 ● 技術更新迭代快——融入教學慢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社交、出行和支付等社會活動形式,但在促進教育發展的復雜過程中則呈現出“慢性特征”。教師在接受新技術、新工具、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學的理念需要時間,而數字原著民的學生接受新技術新工具的能力卻快于教師的接受度。 3 ● 急需常態化應用——配套支持不足 我國自2000年全面啟動中小學“校校通”計劃以來,已基本完成硬件安裝、平臺搭建和資源建設。但在常態化應用中,部分學校存在多媒體積灰、閑置等現象,全面的配套支持不足,如技術門檻不夠低、教與學方式變革跟不上。 此外,資金配套不足也是痛點。如站立式桌椅不僅有利于改善校園久坐不動和缺乏運動的風氣,也可預防兒童肥胖、改善學生工作記憶,但礙于資金不足,無法開展創新型教學活動。 未來已來,技術已足夠豐富,但要以人為本、以學為中心,盡量避開三組矛盾中不足內容,建設實用的、適用、可持續發展且以人為本的未來校園。 來源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原文有刪減 作者丨王芝英 江豐光